欢迎光临深圳市程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| 咨询热线:13699834260
联系我们

深圳总公司
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花园大厦C栋707
宝安分点:石岩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厦A座1003室
电话:0755-2393 9041
传真:0755-2393 9117
联系人:黄先生
手机:13699834260
网址:
www.szcjby.com
邮箱:  
cjby@163.com
深圳各区均有分点,随叫随到


白蚁灭治

深圳市杀白蚁公司/白蚁主要危害蚁种的生物学(台湾乳白蚁的生物学)

文章作者:程建白蚁防治中心发布时间:2021-04-10

深圳市杀白蚁公司/白蚁主要危害蚁种的生物学

台湾乳白蚁的生物学
  台湾乳白蚁 Coptotermes formosanus Shiraki 是我国破坏房屋建筑最凶的一种白蚁,它的扩散和适应力很强,原产地在东亚

以后陆续传播到南非、斯里兰卡、夏威夷及太平洋诸岛。1965年以来,该白蚁在美国大陆南部、西南部相继发现,已成为世界性的大害虫。为了控制它的危害,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#深圳市白蚁防治公司
群体的分飞活动
1.有翅成虫的出现期及若蚁的发育历期#深圳市杀白蚁公司
   台湾乳白蚁 Coptotermes formosanus Shiraki(亦称台湾家白蚁、家白蚁)巢群中老熟若蚁的羽化发育时期随地理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,在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,每年3月底、4月初即可观察到巢内出现的有翅成虫,而在广州、增城通常4月中、下旬,巢群内才出现有翅成虫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,估计其他台湾乳白蚁分布区,有翅成虫的出现期不会早于海南。
  同一地区的不同巢群,有翅成虫的出现期也有先有后,如在广东台山,有些巢群内的若蚁已基本羽化为有翅成虫,而另一些巢群的若蚁还羽化不多。#深圳市白蚁公司
  台湾乳白蚁巢中有翅成虫的出现是参差不齐的,反映了若蚁的羽化是分期分批完成。当有翅成虫大量出现的同时,或当分飞后不久,巢内仍可见到翅芽极其微小的若蚁,这批若蚁可能刚从幼蚁中分化发育而来,以后还要分期、分批产生,它们要经多次蜕皮,到第二年这段时间才能发育为有翅成虫,虽然蜕皮发育的次数、龄期目前还不清楚,但整个若蚁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约为一年左右。
2.有翅成虫的数量及雌雄性比#深圳市白蚁防治中心
   在湖北解剖一个34cmx42cm(不包括外壳)椭圆形巢群,清点出有翅成虫14000头~16000头(张寿东,1965年);在台山对一个台湾乳白蚁巢作了分飞观察,4次收集到有翅成虫4400头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。由于台湾乳白蚁有主巢和副巢之分,在野外一般很难收集完全,所以实际数量比收集的数量大得多。李桂祥、黄亮文等(1995年)在实验室内观察了一个配对饲养的台湾乳白蚁群体,这个群体发育成熟后的12年间,有8年发生了有翅成虫分飞,其各年的有翅成虫数量。#深圳市灭白蚁公司
  巢群发育成熟初期,产生有翅成虫较少,不足1000头;发育成熟后的第五年起,产生有翅成虫的数量巨增,最多的可达28663头,最少都在6000头左右;其间也有歇年的情况发生,发育成熟初期,间歇期2年;以后只间歇1年,并可连续3年发生有翅成虫分飞。
  有翅成虫的雌雄性比是直接反映该群体兴衰的重要指标。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、从不同巢群中采集了有翅成虫进行鉴定,总的趋势是雌少雄多,雌雄之间的比例大约为1:2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。据美国苏南耀等(Nan-Yao Su etc.1987年)在美国佛罗里达把一个含有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的群体转到实验室,经5次分飞收集到有翅成虫68729头,雌雄性比大约为1:3.实验室饲养的群体发育成熟已后,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有翅成虫也是雌少雄多,雌雄性比大致为1:3.若巢群中原始蚁王、蚁后被补充生殖蚁取代,在取代的最初2年间,产生的有翅成虫性别单一,全为雄虫(见表29中1992年、1993年的雌雄虫数量、性比)。这种反常现象还要持续多久才能恢复正常,尚在观察之中(李桂祥等,1995年)。#深圳市治白蚁公司
3.巢群的分飞次数#深圳市除白蚁公司
   一个巢群中有翅成虫的数量,少则几百头、多则上万头,往往不能一次全部飞离巢群,多数巢群的分飞活动是分多次进行的,一般以2次~6次较常见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。实验室饲养的群体,有分10次飞离巢群的记录
4.有翅成虫的分飞天数#深圳市防白蚁公司
  在不同的城市(地区)有翅成虫的分飞天数是不相等的,若区域大、地形复杂、天气变化不一致,有翅成虫的分飞天数不集中,分飞天数较多,否则相反。据广东昆虫所1965年在清远咀水库用黑光灯诱集有翅成虫的资料,有13天发现台湾乳白蚁分飞;1960年在广州黄埔港务局设置黑光灯观察,也有13天见到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分飞;据不完全统计,1977年广州有11天发现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扑灯飞午。估计,在广东每年的分飞季节,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的分飞天数当在10天~15天之间。重庆商业储运公司在山城重庆的各仓库通过灯诱和实地观察了19年,由于点多、范围大、统计出每年有分飞日14个~27个(柴文莉,1990年)。
5.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的分飞期#深圳市白蚁消杀
  在我国,台湾乳白蚁的分飞一般发生在春、夏之间的4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傍晚19:00左右。
6.分飞期的划分#专业杀白蚁公司
   根据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分飞在时间、空间和气象因素的关系,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:
1)分飞始期 巢群内已有相当数量的有翅成虫,在气象条件适宜时就有一部分(一般不会全部)作试探性分飞,发生分飞的巢群不普遍,只有少量或中量的有翅成虫飞出。
2)分飞高峰期  当巢群内绝大多数若蚁已羽化为有翅成虫,气象条件又适宜时,分飞达到高峰期。分飞高峰期与分飞始期仅隔1天~2天,有时可间隔10天左右,视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降雨等气象因素而定。这时分飞数量大,分飞巢群面广,往往多数巢群均在这时分飞。每年分飞高峰期有2次~5次。
3)分飞末期 分飞高峰期后进入分飞末期,这段时间可延长20余天,每次飞出的数量较少,分飞巢群参差不齐,对气象因素要求不那么严格。
  有时,巢群中有翅成虫已大量出现,由于气象条件得不到满足,飞出的数量少,一旦适宜的条件来临,也会出现“暴发性”分飞(广东省昆虫研究所,1982年)。
7.分飞盛期预测#家里有白蚁如何灭
  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的积温与分飞盛期有密切关系,并可进行大致预测。在广州地区,如冬春两季积温在3000℃~3200℃之间,分飞盛期一般出现在5月中旬;如积温在3300℃~3400℃之间,则分飞盛期初次出现在4月下旬,继而在5月上、中旬也能遇到几次普遍大量的分飞(广东昆虫研究所,1975年)。在重庆地区,冬、春两季积温在2000℃以下,3月和4月积温在970℃以下,分飞盛期出现在5月下旬;冬春两季积温在2000℃~2200℃之间,3月和4月的积温在970℃~1020℃之间,分飞盛期出现在5月中旬(柴文莉,1990年)。
   分飞盛期预测方法除去上面介绍的积温法之外,李耀华(1989年)在湖北宜昌还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测报,获得了良好效果。这个方法在分级时采用了“预报量交错不等距分级法”;在因子筛选时,采用了“最小误差值因子筛选法”;在测报时,采用了“概率贡献值测报法”;整个测报过程采用表格形式······等。测报手续简便,极易为一般测报人员和白蚁防治人员所掌握运用。
8.分飞与气象因素的关系#家里有白蚁如何治
   根据大量羽化和大量分飞时间的判断,末龄若蚁羽化为有翅成虫后,在巢内有1个月左右的逗留时间,等待适宜条件的到来。在广东,当雨季来临时就会发生有翅成虫分飞,因此,农民称飞出的有翅成虫为“大水蚁”。可见有翅成虫分飞时对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和降雨等气象条件要求是比较明显的,特别在分飞始期和高峰期更突出。掌握分飞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,有助于预测分飞的发生,采取各种措施扑灭飞出的有翅成虫,消灭或减少新群体的产生。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分飞时的气象条件是:
1)温度 开始分飞期,温度一般在21.7℃~29.4℃之间,大多在26℃~27℃.分飞前的气压低、温度高,天气闷热,但到分飞时,常因骤雨而使温度下降。
2)湿度 分飞时大气相对湿度一般都较高。分飞始期和高峰期的大气相对湿度介于82%~99%之间,而高峰期过后,对湿度要求显著降低,有时甚至在大气相对湿度65%~70%时,也会发生分飞,不过这时分飞的有翅成虫数量甚少,呈零星分散状态。
3)气压 台湾乳白蚁分飞的气压变化在1001.2毫巴~1013.2毫巴之间,低于一个大气压(1013.32毫巴),超过一个大气压时,不发生分飞,当天的气压低峰在下午4:00~6:00.
4)降雨 台湾乳白蚁分飞前、后常常伴随着降雷阵雨,但降雨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分飞条件。根据历年来62次的分飞记录,其中37次当天有降雨,其余均在当天未降雨的条件下进行。#如何根治白蚁
  上述各气象因子对分飞的影响并非单独起作用,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巢群的综合结果,如果有翅成虫在巢内出现多时,某一、二个气象条件又非常适合,对另外的条件就不那么苛求了。分飞时,气压和大气相对湿度在诸气象因素中看来起着主导作用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。
   在杭州,分飞时间多在天气闷热、气压降低的傍晚5:00~8:00许,该季节白天气温高达30℃以上,至傍晚降至25℃以下,又气压低峰常在下午4:00~6:00(唐觉、李参,1959年)。
   在湖北:分飞选择在雨前雨后黄昏时发生,气温高又闷又热,即气温在22℃~27℃之间,气压1000毫巴~1004毫巴之间。常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进行(张寿东,1965年)。

导致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分飞的气象条件可能会因各地区的地理、气候环境不同而有某些差异。有人在湖北宜昌作了21年的观察,得到了下述的结果:宜昌地区台湾乳白蚁分飞期为5月~7月,历经3个月左右。分飞时间不全发生在黄昏,最早有在上午9:50、11:00发生分飞的,最晚发生分飞有在21:30的;台湾乳白蚁并不喜欢在“雷雨前后”的天气进行分飞,而是喜欢“晴天”或“多云”的天气。分飞全部在一个大气压以下进行。分飞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.1℃~30.0℃;分飞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51%~90%之间,其中对湿度在85%以上的分飞天数只占20%以下。台湾乳白蚁的始飞对某些气象因子的要求更为严格,适宜的气压范围是993.1毫巴~997.0毫巴,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.1℃~28.0℃,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51%~90%.另外,对气象因素的变化发展动向有一定要求,气温上升是台湾乳白蚁进行始飞最主要的条件,气压下降是台湾乳白蚁所喜欢的发展趋势(李耀华、刘显钧,1987年)。
9.分飞前后群体的活动#家里有白蚁怎么办
  分飞前后是群体活动最频繁的季节,工蚁、兵蚁和有翅成虫都显得十分忙碌,似乎筹备迎接盛日的到来。
   分飞前,群体首先的活动是兴建分飞孔。若这一巢群曾经分飞,它就是扩建或修复旧分飞孔,以供新用;若未曾发生分飞的巢群则是新建分飞孔。平时,白蚁巢群的蚁路主要通向食源、水源、副巢等处,群内的工蚁、兵蚁等来往活动于其间。分飞前几天,工蚁即增筑分
飞孔。分飞孔位置多筑在离巢10m以内的范围,一般都在巢的上方,便于有翅成虫往巢外飞出。分飞孔呈断断续续的条状外形,长约1cm~5cm,宽约0.2cm~0.5cm,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,甚至上百个不等。分飞前几天,孔口有大量兵蚁排列守卫,一遇干扰,立即冲出以示警卫,工蚁则由水源线衔取大量的水分来湿润和打开分飞孔。因此,分飞孔才变得特别潮湿,颜色深暗,这是即将分飞的先兆。
   到傍晚,随着适宜的气象条件的到来,整个群体非常紧张,似乎出现骚动状态。先由工蚁扩大分飞孔口,兵蚁严肃地把守,接着有翅成虫就成群地从分飞孔口爬出,一部分工蚁、兵蚁也随之出来,似在做警卫和后勤工作。有翅成虫先在孔口徘徊爬行,或作跳跃回旋,约5分钟,即见频频振翅,腾空起飞,扑向光源,不久前还在巢内过着黑暗生活的有翅成虫,此时即表现出很强的趋光性,如无光源的吸引和风力的护送,有翅成虫飞不甚高、远。分飞全过程约需30分钟。分飞停止后,工蚁接着衔湿泥堵塞分飞孔口,若发生第二次分飞,重复上述全过程。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光源强,在广州就发现台湾乳白蚁在高达98m处的楼层内建立了新群体(汤润樵,1984年)。
新群体的建立
   经过分飞的有翅成虫,不久便纷纷落地爬行,遇有障碍物的碰撞和摩擦,四翅脱落,接着便发生雌雄追逐行为,有时亦会发生边追逐边脱翅的现象。追逐过程中,性引诱现象明显,雌虫在前爬行,雄虫在后紧跟,并用触角紧紧触及雌虫的腹末。一旦雌雄分离,雌虫即
翘起腹部,并且不停的颤动(这时可能是释放性引诱激素,以吸引雄虫),等待雄虫到来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求偶、配对、追逐,便迂回曲折爬向墙角、树头,门框脚、木柱脚、木电杆入土部分或树干的伤口部位等钻入建巢。自然界中,虽有多种天敌捕食有翅成虫,但由于飞出的有翅成虫量大,所以配对存活的脱翅成虫数量仍是相当可观的(广东昆虫所,1982年)。
   关于台湾乳白蚁新群体的建立,大岛正满(1919年)曾作过培养观察。他指出,分飞后5天~13天开始产卵,第一批产卵数25粒左右,每天产卵1粒~4粒,胚胎发育期24天~32天。
   在广州的实验室条件培养观察台湾乳白蚁新群体的结果是:配对后,一般5天~10天开始产卵,以6天~7天较普遍,每头雌虫一次产卵1粒~6粒;当年产卵历期5个月,到11月份产卵活动停止产卵高峰期出现在7月~8月份,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约为46粒;卵粒多产在较干净处。初产下的卵椭圆形,淡黄色,成熟时卵粒变白,稍缩短肥大。用电镜显微观察,表面布满花纹,在卵的前端整齐排列11个卵孔,这些卵孔成弯月形排列,卵的后端平滑,没有卵孔,每个卵孔似漏斗状,深入内层,幼蚁将从这里孵化。卵粒产出后,一般经31天~35天即可孵化,以32、33两天孵化的为多,极少数在40天以后孵化。刚孵化出的1龄~2龄幼蚁不活跃,靠脱翅成虫或大龄工蚁喂养,3龄幼蚁十分活跃,并能取食,4龄才出现工蚁和前兵蚁。卵孵化后8天~10天开始出现工蚁.21天~35天开始出现兵蚁,在兵蚁之前有一个前兵蚁龄期,前兵蚁发育为兵蚁需经历8天~9天。新建5个月(接近当年底)的巢群中,幼蚁占11.44%,工蚁占77.95%,兵蚁占10.58%,群内个体总数平均为41.95头(黄亮文、陈丽玲,1984年,1994年)。
  袁舜姜、李理(1986年)报导:脱翅雌虫配对后经6天~7天开始产卵,第一个产卵期产卵7粒~20粒,平均11.87粒,这个时期产卵比较集中,产后间歇期比较明显;第二产卵期在配对后第二个月,其高峰为配对后78天左右;紧接着是第三个产卵期,在配对后3个月之前开始,第二、三个产卵期有重叠现象;巢龄92天~108天,群内未孵化的卵粒数急速下降,说明新产卵少,这时正值8月中、下旬,由此看来,群体在新建的当年,产卵期不足4个月;进入第二年后,从3月下旬就可开始产卵。新建的群体中,由卵孵出的第一头幼蚁出现于配对后40天~52天,一般出现于41天~43天,平均为42.16天;除去产卵前经历的6天~7天,第一个产卵期最先产出的卵粒,最少也要经历33天后才能孵化;其33天、34天、35天开始孵化的巢群数分别占总巢群数的15%、63%、10.5%,36天及以后开始孵化占11.5%.
   兵蚁的出现是新群体建立的重要标志,从此群体具备了长时间生存的各项基本功能,从第一头幼蚁出现后的12天为前兵分化期,16和26天前兵蚁和兵蚁相继出现。3个月时新群体内的子代个体总数为33.4头~42.1头,4个月时增至36.0头~53.1头。
群体的发展
  台湾乳白蚁新建的群体,在初期发展很慢,在夏威夷进行的室内外培养,其群体数量发展大致是第一年40头,第二年250头,第三年1250头,第四年发展到5000头以上(Beess H.A.,1970年)。在广州,台湾乳白蚁群体建立的半年到1年内,群体数量很少,随着年龄的增大,蚁数逐年增加示。
   群体建立初期,兵蚁占的比例较大,随着群体的发展,兵蚁比例随着下降,到群体发育成熟时,兵蚁的比例降到只占总数的4.37%.
   刚脱翅的雌雄虫,因它们的体形相差不大,雌虫体长为0.72cm,雄虫体长0.64cm,单从体形上看,一时还难于区别。随着群体年龄的增大,雌虫腹部慢慢膨胀,节间膜清楚。前三年的雌虫体长增长极微,到了第四年,雌虫腹部明显增大并延长,由原来的0.72cm增长到1.15cm,开始发育为大腹后。到第九年,蚁后体长为2.7cm,是原来的3倍;雄虫已称蚁王,但增长较小,由原来的0.64cm增到1.2cm(黄亮文,1987年)。
   脱翅雌虫发育为大腹蚁后,行动缓慢,专管生殖功能,此时的产卵繁殖能力是惊人的。这些外部膨大的形象说明内部组织已发生了深刻变化。据解剖观察,刚分飞出巢的雌虫,卵巢内的卵巢管数目少,平均只有8条~9条,当时抱成熟卵4粒~5粒;雌雄成对配合后,在常温下6天或7天开始产卵,产卵时,卵是一粒一粒的产出。饲养1年的群体,雌虫卵巢内的卵巢管数平均是30.3条;第四年群体内,雌虫已开始发育为大腹蚁后,卵巢内卵巢管数是75条,比刚分飞的雌虫卵巢管数多约9倍,这时蚁后是将卵成堆产下。雄虫随着年龄的增长,精巢中精巢叶数随之增多,精巢也稍大,但没有雌虫明显,所以蚁王外表体形变化不大(黄亮文,1987年)。
群体的发育及其发育成熟年龄
   据黄亮文、陈丽玲(1983年、1984年)研究,他们于1974年从广州地区采回台湾乳白蚁成熟巢群在实验室内饲养,当年分飞时,收集100多对脱翅成虫分别进行培养。到1980年还保存有培养的新群体7个,同年5月将其中的5个新群体埋放在广东清远城镇附近一个小孤岛上;剩下的2个群体仍留在实验室内继续饲养,到了1982年4月下旬检查,白蚁已向附近的桉树转移,并发现桉树上有新建的分飞孔,说明群体已发育成熟,初次产生
了有翅成虫。与此同时,实验室内连续培养了数年的一个新群体,在1982年5月3日第一次从养虫箱顶部的分飞孔中飞出了有翅成虫,当年共分飞5次,有翅成虫800头以上。实验室内连续培养了数年的另一新群体,1982年3月中旬作了解剖观察,群内有子代个体87016头,其中还分化产生5头若蚁。从实验室内连续培养和实验室内培养6年再埋放到野外都在同年产生有翅成虫的结果来看,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,台湾乳白蚁从配对建巢开
始到发育成熟完成一个生活周期,要经历8年时间。
   Higa A.于1981年报道,他在夏威夷曾从台湾乳白蚁单个实验群体中,经过11年的培养,也获得了新一代的有翅成虫。
发育成熟以后蚁群的个体数量及巢群寿命
   台湾乳白蚁成熟巢群内的个体数量很难统计,一个在实验室培养了9年的成熟群体,就有个体323438头。有人在广东梅县地区挖出一个地下巢,巢体重75.5kg长径60cm,短径52cm,取出纯白蚁1047g,按每克白蚁378头计,蚁群个体总数为395766头,副巢和外出取食的白蚁还未计算在内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在白蚁防治工作中破获的蚁巢有比这些更大的,但都未清点个体数量。如上海白蚁防治所,1966年在上海大厦内,用同位素示踪找到了一个巢体为100cmx100cmx20cm的蚁巢,1968年在延安
剧场破获了一个重量达250kg的蚁巢。据美国一些研究者估算,台湾乳白蚁的巢群个体可达2百~4百万头,最大的巢群超过1千万头,采食直径超过200m(Tamashiro等,1990年)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巢群的寿命则更难估计,因为巢中的原始生殖蚁衰老后,可产生短翅型补充生殖蚁接替,短翅型补充生殖蚁衰老后可能还会产生下一代的短翅补充型生殖蚁,如此接替下去,虽蚁巢的发育年龄很老,而巢中的蚁王、蚁后更替了不只一代,一般认为可达数十年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
短翅补充生殖蚁的产生及其来源
  台湾乳白蚁巢群中,由短翅型补充生殖蚁替代原始型生殖蚁进行繁殖和扩大蚁群,已为大家所公认的事实,其数量有1头短翅补充蚁王与3头短翅补充蚁后,共同维持整个巢群正常生活的(唐觉、李参,1960年),有1头原始蚁王与2头短翅补充蚁后并存的(赵元,1964年)。
   在正常情况下,当巢中原始蚁王、蚁后发育衰老或自然死亡后,群内就会产生短翅补充生殖蚁接替原始蚁王、蚁后进行繁殖;有些巢群中,可能短翅补充生殖蚁早已产生,但产生的短翅补充生殖并不繁殖,只有在原始蚁王、蚁后不存在时才进行产卵繁殖。
   随着大规模灭蚁工作的开展,特别是在开始初期,由于药剂缺乏,采取了人工挖巢灭治,取出了主巢,及时解除白蚁造成的威胁,但经历一段时间后,白蚁危害复发,蚁巢数反
而还有增加的事实(赵元,1964年)。一般认为,挖巢时虽然蚁后及绝大多数工蚁、兵蚁等个体被消灭,但分散在副巢及蚁路里的个体被漏掉,特别在炎热季节,分散尤为明显,取巢时,蚁王又很容易逃脱。这些分散残留的个体和蚁王,会重新集结在一起,建立1至多个次生蚁巢,从中产生短翅补充生殖蚁,形成补充生殖蚁群体,或者以蚁群中早已产生而未发育的短翅补充生殖蚁为中心,以该巢群已有的各个副巢为基础,形成次生蚁巢,开始进行产卵繁殖。为了证实人们这些认识的正确性,赵元曾于1961年7月,从蚁巢中分离出40g工蚁和兵蚁,分两组进行饲养,至同年11月检查,生存情况基本良好,说明工蚁、兵蚁在无蚁王、蚁后的条件下,只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个体,仍然可以继续生存相当长的时间。时隔12年,他又在实验室内用分离出的工蚁、兵蚁,幼蚁进行培养,作了台湾乳白蚁补充型生殖蚁的观察,得到如下结果。
1)分离饲养的100g蚁群,68天后形成次生蚁巢,1年后剖巢检查,产生补充型生殖蚁4头;
2)分离饲养的150g蚁群,6个月后形成次生蚁巢,经14个月21天解剖,产生了补充型生殖蚁8头;
3)分离饲养的100头蚁群,6个月后就有补充型生殖蚁。
   由此可见,蚁群在没有蚁王、蚁后的情况下,不仅可以长时间生存,而且可从幼蚁中培养出补充型生殖蚁繁殖后代,继续危害(赵元,1976年)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群体在缺乏生殖蚁的条件下,可产生补充生殖蚁的概率不会有黑胸散白蚁那样高,也可能还需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有待探索。试验表明,仅含有工蚁、兵蚁、若蚁的台湾乳白蚁孤儿群体,在室内饲养两年之后,工蚁数量明显减少,兵蚁数量明显增加,但未发现若蚁、非功能补充生殖蚁及功能补充生殖蚁(刘丽凌等,1997年)。
   有关台湾乳白蚁短翅补充型生殖蚁的产生条件、形态特征、个体数量都有报导(蔡邦华、陈宁生,1964年,唐觉,李参,
1960年,赵元,1964年等),但对短翅补充型生殖蚁的来源还不十分清楚,或者报导得还不确切(赵元,1964年指出,可从幼蚁中培养出来)。黄亮文等(1983年)用1个配对饲养仅1年零3个月的幼年群体进行了试验,该群体共有子代个体148
头,其中工蚁136头,兵蚁12头,取去了蚁群中的原始蚁王、蚁后(脱翅雌、雄虫),饲养了两年以后,发现在这个幼年群体内培养出了短翅补充型生殖蚁,经鉴定为雄性。这头短翅型补充生殖蚁的形态特征与工蚁十分相似,但个体比工蚁大,颜色深,台湾乳白蚁短翅补充型(李)和该群体内工蚁有翅芽,体毛多
   白蚁的生殖蚁有三大类型,除原始型生殖蚁外,还有短翅补充型蚁王、蚁后和无翅补充型蚁王、蚁后。至目前为止,尚未发现台湾乳白蚁中无翅补充型蚁王、蚁后存在,这并不能说台湾乳白蚁的工蚁就没有转化为补充型生殖蚁的潜力。黄亮文等的试验表明,台湾乳白蚁的工蚁仍然具有转化为补充生殖蚁的能力,只是在它的转化过程中,可能有一个翅芽型工蚁或拟若蚁阶段,使翅芽得到发育,或者在转化为补充生殖蚁的同时翅芽得到发育。
   黄亮文等(1983年)和唐觉、李参(1960年)观察到的短翅补充蚁王,形态上有明显不同,前者无复眼、前胸翅芽较长没有翅脉、后胸翅芽较短,触角14节(和工蚁近似);后者有
复眼、中、后胸背板的两侧向后方延长呈短翅状并有脉纹、触角19节(有翅成虫20节)。虽然它们都具翅芽,都称为短翅补充生殖蚁,但来源确不一样。前者很清楚,来源于工蚁,后
者很可能来源于有翅成虫的幼蚁,即来源于若蚁。
关于台湾白蚁前兵蚁的分化来源问题
   由前述知,在台湾乳白蚁新群体建立之初,大约卵开始孵化后8天~10天,开始出现工蚁,21天~35天开始出现兵蚁,兵蚁出现之前有一个前兵蚁龄期,前兵蚁发育为兵蚁需经历8天~9天。由于观察难度较大,对前兵蚁的分化来源不清楚。
   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,把引诱来的白蚁,去掉兵蚁等个体,只保留一定数量的成熟工蚁组成分离群体进行单独饲养,经过2天~4天即可见到个别工蚁蜕去咀嚼口器,成为头部稍大的中间型,再经4天~5天,中间型蜕变成为前兵蚁,以后经蜕皮发育为兵蚁。其分化速度及数量,随种群密度不同而不同,种群密度高的,很快出现前兵蚁,且头数多。如果不断除去前兵蚁,群体内会不断产生新的前兵蚁,如果不除去兵蚁,兵蚁达到一定数量后,不再出现新的兵蚁,分化暂时停止,保持了群体内各品级的平衡,但并未断定台湾乳白蚁群体中的兵蚁由工蚁分化而来(黄亮文,1993年)。
    在台湾乳白蚁的自然巢群中,兵蚁的寿命是有限的,老的兵蚁不断死亡,新的兵蚁不断产生,始终要保持各品级比例的平衡。换言之,老兵蚁死亡时,群内各品级比例不平衡,新兵蚁产生时重新达到平衡。从黄亮文(1993年)的试验可知工蚁开始发生转化为中间型个体的时间很短,只需2天~4天,再经4天~5天,中间型就蜕变为前兵蚁。当蚁群内兵蚁死亡时,只要其它类型(如幼蚁)发育为前兵蚁需要的不平衡作用时间长,这时蚁群内的工蚁就可能得到了转化为前兵蚁的机遇。新群体建立之初,蚁群中的幼蚁率先发育为工蚁,此时蚁群内并未产生前兵蚁,更无兵蚁,在缺乏兵蚁的情况下,可能蚁群第一批工蚁中的个别个体会向前兵蚁方向转化。
蚁巢
   群体初建时,蚁巢是一个小腔室,由脱翅成虫衔取巢叶粉、砂泥、草纸,唾液等建成。初期,腔室筑得较粗糙,巢腔的上方为松散的小颗粒,腔室的形状和大小各有不同,蚁巢组成
片叶状。随着群体的发展,巢腔慢慢变得光滑和结实。80天后,腔室内开始出现巢架,5个月左右,发展较好的群体,伸出巢腔外的蚁路可分布在培养皿的四周(黄亮文,1994年)。
   在群体的成长中,蚁巢位置会发生变动,迁移到条件更适宜的地方建立新的主巢,发展副巢。到巢群发育旺盛时,蚁巢系统庞大而复杂,由主巢、若干副巢、通气孔、分飞孔、蚁
路、吸水线等构成。台湾乳白蚁的主巢是整个蚁群的活动中心,与它配套的有通气孔、分飞孔、吸水线等设施。副巢是主巢部分功能的延伸,白蚁虫口的疏散场地,取食活动的中转站。主、副巢间、主巢与分飞孔、通气孔间都由蚁路贯通,并伸向各个取食点。
   主巢的形状、大小都不固定,位于地下和泥墙中的主巢呈球形或卵圆形,位于木柱、箱、橱、树干、空心墙中的主巢依环境的形状而不同。大的主巢能长达1m以上。主巢结构严密,分内、中、外三层。外围是一层厚约3cm~5cm的疏松泥壳,又称防水层。内部为许多重叠的巢片(或称巢叶),作同心圆状排列,也有作蜂窝状排列的,越接近主巢中心,巢片越厚实。接近主巢中央,有王宫一个至多个,呈半月形,底部平坦,四周坚实光滑,是蚁王、蚁后居住的地方。
   副巢的数量不固定,有1个~2个的,也有3个~5个的,也有多达10个以上的。副巢与主巢的距离并不一定,据李栋等(1976年)用同位素测定,最近的在0.8m~6.6m之间,最远的可达48.1m.副巢与主巢在结构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,但有的副巢中蜂窝状结构占的比例较大,或者其边缘有网状结构的支架,甚至有的副巢中还有王宫。副巢的外形与大小与主巢大同小异,但多数不大。由于副巢不居住蚁王、蚁后,在副巢内见不到堆放的卵粒,幼蚁的数量也少。为什么副巢与主巢在外形上很难区别?结构上大同小异?这还得从副巢的发生和来源说起。巢群新建之初,蚁巢只有1个,结构也较简陋,没有主、副巢之分。随着蚁群的发展,群内个体数量的增加对食物需求量增大,活动取食路线越来越远。与此同时,蚁巢也得到发展,容纳个体的量增大,发展中的蚁群要求蚁巢应起的作用会逐渐增多,对蚁巢所处位置应具备的环境条件,也与初建时有所不同,由于这些原因,导致了副巢的产生。其副巢的来源有二:一是蚁王、蚁后居住的巢穴周围,环境较好,具备继续发展主巢的条件,但由于取食范围的扩大,取食路线的增长而造成的困难,或者因蚁群的某些需要,而专门营建副巢作为中转,或作为白蚁的疏散场地,这类副巢的结构就不如主巢坚实。二是蚁王、蚁后居住的巢穴周围,不具备主巢再发展的条件,也有可能在主巢建立后发生了变化,而另觅适宜场所建立主巢,把原来的主巢放弃作为副巢;或者蚁王、蚁后居住已久
的巢穴周围,虽然也有再发展的余地,但已建的副巢中,还有更优厚的建巢环境,而把这个副巢完善扩充后成为主巢,放弃原来的主巢,把它作为副巢。这类副巢的外形和结构方面
与主巢就较近似,不但有王宫,有些可能在附近还有分飞孔、通气孔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发展以后的群体对营巢位置的选择与新建时不一样,有的筑在地面以上,乃致十几层楼上,有的筑在地面以下,其深度在1m左右。蚁巢位置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,将在台湾乳白蚁的灭治中祥细介绍。
台湾乳白蚁的活动规律
   台湾乳白蚁在冬季是不进行巢外活动的,每年的活动期大约在3月~11月之间。它的活动范围很大,远远超过人们已前的估计。用同位素示踪探测到活动离主巢的距离为52.16m,其活动速度,每小时大于0.9m~3m;台湾乳白蚁的活动环境很复杂,有时严重受害的建筑物内并没有蚁巢分布,而筑在建筑物外的大树内(李栋等,1976年)。据美国的资料,活动半径可达100m.
  台湾乳白蚁的活动时速和范围是随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而增减。在重庆的不同季节用同位素探测的结果是:在春未夏初,气温在20℃以上,正值台湾乳白蚁有翅成虫分飞季节,白蚁活动频繁,时速可达17m以上,活动范围可距主巢50m以外;进入秋季,虽然气温只比春夏低4℃~6℃,但白蚁活动大为减弱,时速只有2.1m左右,活动范围距主巢最远只达19m;入冬后,平均温度在10℃以下白蚁几乎停止活动,全部归巢,但如遇气温一回升,白蚁就马上外出活动(何茂业、王茂华、江涌,1981年)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副巢与主巢间的联系是经常发生的,这不仅是主巢内居住有蚁王、蚁后、有产出的卵粒,有孵化出的大量幼蚁,以及若蚁等,需要得到营养供给和工蚁的抚育;也不仅是通过往来进行信息传递,散布激素;更不仅是主巢与副巢的温热条件不一样,冬天到主巢可以避寒,夏天到副巢可以乘凉;还因为主巢内有通向水源的吸水线,到主巢后才可能获取必要的水分。早年间,有人用染色标记和施药的方法进行了试验,推测白蚁在副巢内约经过4天必须至主巢一次(李始美,1958年)。近来,又有人用同位素示踪测定后认为,主、副巢内白蚁之间的来往频繁,一昼夜内可能往返数次,约4小时后就有白蚁从副巢返回主巢(李栋等,1976年)。
群体的建立和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1.新群体建立的条件
1)温度 温度对脱翅成虫的存活和产卵、孵化有明显影响。在控制温度下25℃~30℃脱翅成虫的配对存活率最高,产卵和卵粒孵化正常;20℃时,配对后54天内死亡率达63.3%,虽也能产卵、但经历时间长,卵粒产得少,且一直不能孵化;15℃时,配对后54天内死亡率达93.3%,一直不能产卵;35℃时,产卵和孵化表现出不正常的情况,开始产卵10天后,脱翅虫产卵率反而低于30℃和25℃的结果。在广州的室内常温下,饲养的新群体发育也较正常。
2)水分 台湾乳白蚁营隐蔽式的群体生活,新建的群体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栖境,除了适宜的温度外,对栖境基质含水量的要求比较严格,脱翅成虫落地后若找不到适宜水分的栖息地,即是温度适宜,它们也很快死亡,水湿条件是事关生存的重要因子之一。用巢叶粉1.25g,砂30g,纤维素粉0.25g和一块草纸配制成营养基质,使它的含水量分别为56.6%,38.5%,及19.6%,在常温下饲养新群体的结果表明;不同含水量基质对台湾乳白蚁脱翅成虫的生存、产卵期、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,在低湿和高湿条件下饲养的脱翅成虫,死亡率较大,产卵期都有明显的推迟,基质的含水量低的,产卵量减少;基质的含水量
不同,卵粒的孵化期也不一样,含水量为19.6%的,在43天内全未孵化,含水量为38.5%的,43天内有52%的新群已开始孵出幼蚁,含水量为56.6%的,43天内仅有32%的新群体开始孵出幼蚁。以上说明新建的群体对环境基质的含水量要求适中,湿度过低或过高对种群发展都不利。
3)食物 过着社群生活的有翅成虫,飞离巢群后,虽然其耐饥能力比其它昆虫强,但仍需一定的食物补充,才能正常生长、发育及繁殖。在没有食物供给的情况下,16天后只有0.6%的群体产出了卵粒,且产卵量少,仅为3粒,多数不能孵化,新群体存活60天~110天后全部死亡;饥饿14天及1天后加入食料的,产卵期比对照推迟了3天,产卵量及群内幼蚁数比全饥饿的群体高,但不如一开始就加入食料的对照组好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可取食多种树木,但不同种类的木材对台湾乳白蚁种群影响不同。用广东松、苦棟、荔枝、大叶桉、福建柏、湿地松、马尾松及人工饲料饲养新群体的结果说明,不同的食料对脱翅雌虫产卵期及孵化期影响不大,而对增殖力就影响显著。用湿地松、马尾松、人工饲料及对照组饲养的脱翅雌虫产卵的比率高,均在84%以上,每头雌虫产卵量也高;苦棟、广东松及大叶桉饲养的,虽然产卵雌虫比率在70%以上,但平均产卵量少;荔枝木饲养的,产卵雌虫比率仅占42%,平均产卵量也少。从卵孵出的幼蚁数量来看,荔枝木、广东松、大叶桉、福建柏饲养的,群内幼蚁数最少;温地松,马尾松及人工饲料所饲养的群体中,幼蚁数量与对照组接近,说明用这些食物饲养雌虫的增殖力强(黄亮文等,1980年,1981年)。
2.群体的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   群内个体数量的发展快慢,主要取决于生态条件是否得到满足,特别是温、湿度和食物。试验表明,营养基质的含水量除了影响脱翅雌虫本身生存及产卵、孵化以外,还影响到群体的发展,基质含水量为19.6%的新群体,饲养2年后群内个体数平均有95头,兵蚁占9.5%;基质含水量为38.5%的新群体,饲养2年后群内个体数平均为138头,兵蚁占11.7%.环境过干、过湿对群体发展都不利(黄亮文等,1980年)。有人曾于1973年4月27日接种配对一批脱翅成虫,置于恒温30℃,恒湿85%的培养箱中,给于足够的水分和食物,群体发展相当迅速。在1974年7月24日观察,(配对后15个月),群内个体数量已达1039头,其中工蚁915头,兵蚁124头,卵一堆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
蚁巢的温湿状况
台湾乳白蚁筑集中型的大巢,在这种大型蚁巢内形成了独特的生境,温度、湿度和气体成分都有自己的特点,并保持了相对稳定。经测定,不论在冬季还是夏季,蚁巢的温度均高于室温,通常高4℃左右。如1月平均室温为15℃,平均巢温则19.8℃;7月平均室温为29℃,平均巢温为32.8℃;11月平均室温是19.9℃,平均巢温是23.4℃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的巢温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一年中,巢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进行高低往复的循环。环境温度对巢温的影响是小群体较大群体受的影响大,地上巢较地下巢受的影响大,巢的边缘部分较中心部分受的影响大。一年中可分为4个时期。
1.低温相对稳定期
   此期为冬季到初春的最冷季节(12月~2月),巢内温度处于全年最低水平(10°左右),且保持相对稳定,巢的边缘部位最低为7℃,中心部位最高在15℃左右。
2.快速上升期
   此期一般出现在初春到初夏之间(2月到5月)。巢温快速上升;巢温的变化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。这期间环境温度并不高(6℃~15℃),而巢温却达到了全年最高记录37.5℃.
3.高温稳定期
   此期出现的时间最长,从春未开始到深秋以前(4月~9月)。巢温变化的幅度小、频率低,与环境温度相关不显著。环境温度在15℃~25℃范围内大幅度变化,巢温却稳定在
35℃左右。
4.缓慢下降期
   出现在9月到12月,即中秋到初冬之间。巢温从31℃缓慢下降到15℃左右,与环境温度相关显著(李耀华,1984年)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的巢内温度在一年往复循环变化中,有高、低两个相对稳期,这两个稳定期的出现与白蚁群体的冬集夏散息息相关。
   低温相对稳定期,虽巢温降到全年最低水平(10℃左右),但仍高于环境温度,且保持了相对稳定,此期内白蚁均已回巢集中,不外出取食,巢内白蚁很不活跃,但未冬眠,有利于巢内温度的保持。
   在快速上升期内,白蚁的巢内活动相当活跃,而又未大量离巢外出活动,代谢作用发出的大量热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散发,在环境温度渐逐回升而又不高(6℃~15℃)的情况下,巢温迅速上升,达到了全年的最高记录(37.5℃).
   高温稳定期是白蚁出巢活动和取食旺季,大量的白蚁外出,离开主巢,羽化后的有翅成虫和一部分工、兵蚁已向副巢和分飞孔附近转移,巢内白蚁较少,尽管环境温度比较高(在15℃~25℃),但巢温却低于快速上升期未的温度、并基本稳定在35℃左右。在缓慢下降期内,环境温度降低,影响巢温下降,但巢外白蚁活动,取食逐步减弱并逐步向巢内集中。由于巢内白蚁的数量增加,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巢温的下降,使巢温下降速度相当缓慢。
   台湾乳白蚁的蚁巢所在位置,一般都接近水槽、厨房、卫生间、盥洗间或其它有水源的地方。即是不接近水源,通常在其主巢下方都会有1或2条以上的吸水线通向有水的地方获取水分。所以,台湾乳白蚁的巢经常保持了高度的水湿环境。经测定巢叶含水量一般都在30%~37%之间,平均含水量为33.3%,根据这个数据配制的营养基质,白蚁就能正常生活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
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   台湾乳白蚁喜温暖、怕寒冷、好潮湿、厌干燥。它的地理分布、建巢地点的选择和出巢取食活动等都与温度和水湿条件有密切关系。台湾乳白蚁取食多种木材和农作物,但不同的木材和农作物对它的取食活动有不同的作用。
1.白蚁活动与温度的关系
1)台湾乳白蚁生存与活动的温度范围 经实验得到的台湾乳白蚁最低致死温度,开始活动温度,最适宜的温度区域,最高致死温度如下:
①最低致死温度:是-3℃,经历7天后全部死亡;在-1℃,9天后死亡;在1℃,14天后死亡;在4℃,28天后死亡;在8℃,34天后90%以上死亡;而在10℃,经1.5个月后仍有80%正常,仅有部分死亡和异常。所以台湾乳白蚁对低温有一定忍受能力。在自然界中,1月平均气温4℃和最低气温-3℃~-5℃条件下它们都能生存。
②开始活动温度;在10℃以下蛰伏不动;10℃~13℃仍基本不动,但偶有取食或走动现象;13℃~17℃开始活动和取食,但较缓慢;17℃以上正常爬行和觅食。
③最适气温:通常为25℃~30℃.
④最高致死温度:在恒温39℃~41℃条件下,经2天后95%死亡;在35℃~37℃下,连续观察两个月未见死亡。看来台湾乳白蚁可生活的温度范围是10℃~37℃(李桂祥等,1989年)。
   李耀华(1991年)根据实验得到的新结果,把温度对台湾乳白蚁生存和活动的影响划为3个温度区域。
①不能生存温度区 40℃时,1天内就有1/4死亡,2天后死亡90%,且活着的白蚁其行动亦不正常,3天后死亡100%.高温时白蚁死亡的速度受环境的影响,湿度高的皿内,白蚁死亡较慢,较干燥的皿内,1天白蚁即全部死亡。
   在冬季最冷的季节,测得野外台湾乳白蚁巢内的最低温度为9℃,白蚁并不死亡。白蚁全部死亡的温度和所需的时间为:4℃,28天;1℃,14天;-1℃,9天;-3℃,7天。因此,台湾乳白蚁不能生存的低温界限应小于9℃.
②可以生存温度区 当温度大于或等于9℃而于小20℃时,白蚁死亡极少,可以生存,但活动弱,行动慢,不取食或取食少,可见并不适宜其正常的温度要求。
 在每年的2月~5月间(即巢温的“迅速上升期”),野外台湾乳白蚁巢温可以出现37.5℃的高温。室内试验当温度达到38℃时,台湾乳白蚁表现很不适应,死亡会成倍提
高,但群体尚能忍受较长时间,到5天试验结束后,尚有71%的白蚁存活。因此,在大于36℃而小于40℃的高温,也是台湾乳白蚁群体可以生存但不适宜的温度区。
③适宜生存温度区 在20℃~36℃之间,白蚁死亡甚少,其死亡率在5%~14.8%之间,平均为7.76%;在此温度区,台湾乳白蚁能正常活动和取食,是其适宜生存温度区。
2)温度与取食的关系 台湾乳白蚁在温度为10℃以下时,基本蛰伏不活动,只有当气温上升到10℃以上才开始有取食活动。3g白蚁(每克平均有378头)一个月的取食量
15℃,0.37g;20℃,0.84g;25℃,2.41g;30℃,4.06g;35℃,4.72g.从这些数据看出,随着温度增高,台湾乳白蚁的取食增大,其中以25℃~30℃增加最为显著(戴自荣等,1980年)。
   李耀华(1991年)经过实验指出,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,台湾乳白蚁的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,但两者并不呈直线相关,在24℃~26℃的温度范围内,出现了一个明显的
高峰。根据温度与取食量的关系,可划分为4个取食温度区。
①不取食温度区 在温度低于10℃或高于38℃时,白蚁不取食。
②微取食温度区 在温度38℃或在10℃~20℃之间,台湾乳白蚁取食量甚微,平均取食率为2.82%.
③正常取食温度区 当温度为22℃或处于28℃~36℃之间时,台湾乳白蚁取食量属于中等水平,其取食率平均达到7.61%,为微取食温度区的2.7倍,但却甚低于高峰取食
温度区的平均水平。
④高峰取食温度区 在24℃~26℃的温度范围内,台湾乳白蚁的取食量出现一个明显的高峰,其最高取食率达20.19%,平均取食率为17.32%,是微取食温度区的6.14倍,是正常取食温度区的2.28倍。这是台湾乳白蚁最喜欢的温度范围。
在自然条件下,温度不是常恒不变的,天也有打雷下雨的时候,白蚁出巢取食的强度也有变化。用同位素示踪测定,在广州的6、7月分台湾乳白蚁每昼夜内的取食盛期出现在
深夜1时~3时(当时的平均温度为28.9℃,相对湿度为83.3%).雷雨发生时,能量升高可说明取食活动增强,尤其在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巢更为显著,可能和水分有一定关系。因为混凝土内的地下巢,较缺乏水分(李栋等,1976年)。
3)温度与台湾乳白蚁地理分布的关系 关于台湾乳白蚁在我国的地理分布,蔡邦华、陈宁生(1964年)指出:台湾乳白蚁分布的北界,约位于北纬32°~33°左右,又与
4500℃等积温线或1000mm等雨线略相近似,地理上则与秦岭山脉和淮河相符,亦为动物分布上东洋区系与旧北区系的主要分界线。据林树青等(1986年)的报告,江苏省建湖
县已发现乳白蚁属的分布,该县位于北纬33.4°,是我国目前分布最北的记录。在一些有台湾乳白蚁分布的地方如安徽的巢县、江苏的南京、建湖、湖北的武汉、四川的南充以及重庆市等地,冬季都有冰霜,而台湾乳白蚁可生活的温度范围是10℃~37℃或10℃~38℃,应如何解释这些矛盾着的现象呢?罗均泽、戴自荣(1975年)认为,首先在低于10℃的短时间条件下,台湾乳白蚁不会很快冻死,只是处于蛰伏状态,一俟气候回升,白蚁又转向活动并取食,即是在-3℃情况下,也需持续7天白蚁才会冻死。由此可知,只有持续低温才对台湾乳白蚁的分布起到限制作用。其次,在自然情况下,台湾乳白蚁巢内温度一般都比室温高,而在冬季室温一般比气温高,蚁巢起到一定的保持温度作用,地下蚁巢尤其如此。加之寒潮侵袭时气温下降的特点是持续时间不长,因而在有些地区,尽管地面温度已降至零下,台湾乳白蚁仍能在巢内安全生存。
2.活动与水湿条件的关系
  水是台湾乳白蚁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,白蚁本身含水量为79%.台湾乳白蚁所需的水分除通过吸水线直接向水源吸取外,还可以从土壤、木材中吸取游离水分。用1分纤维素粉,7分巢叶粉,13分细砂组成培养基,并使配制的基质为不同的含水量,在恒温28℃和饱和湿度下饲养白蚁
   若没有直接水源,如培养基的含水量控制在35%左右,相对湿度在90%以上,台湾乳白蚁就能正常生活。在干燥的环境里,白蚁生存时间很短。
3.活动与食物的关系
   通常认为,台湾乳白蚁主要靠蛀蚀木材和分解纤维素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,然而事实上台湾乳白蚁能侵蛀损坏的材料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,根据调查,台湾乳白蚁能够蛀食的
材料有:木材、竹及其制品;塑料及其制品;橡胶及其制品;皮革及其制品;棉麻、毛、丝的织品和制品;化纤织品等类。
台湾乳白蚁经常在行道树、庭院观赏树木的树干基部筑巢,它不仅取食生活树木的木质,并以树巢为策源地,入侵到邻近建筑物内危害。白蚁建筑树巢对树种是有选择的,显示
了不同的生活树木有各自耐白蚁蛀蚀的性能。长期观察中发现,苦楝、柚木、杉木、马尾松等树木的耐台湾乳白蚁蛀蚀性能良好,台湾乳白蚁基本上不在树干内筑巢;荔枝、番石榴、侧柏、柠檬桉、白兰等树木,耐台湾乳白蚁蛀蚀性能较好,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发现蚁巢和蚁害;构树、大叶桉、樟树、垂柳、枫杨等树木,耐台湾乳白蚁蛀蚀性能差,白蚁经常在树干内筑巢(戴自荣、罗均泽,1980年)
   台湾乳白蚁的取食活动要受到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制约。
   在物理因子中,除温度外,材料的硬度与耐蛀蚀性能有密切关系。台湾乳白蚁比较喜欢蛙蚀软质的材料,就塑料而言,台湾乳白蚁能够蛀蚀多种聚氯乙烯塑料制品,它不能蛙蚀硬质聚氯乙烯薄片、酚醛塑料以及硬的玻璃钢。对木材来说也一样,一般硬度越大,耐白蚁性能越好(堆砂白蚁属的种类例外),即是遭到破坏,其速度也比软质木材慢得多,至今公认的耐白蚁蛀蚀木材如铁刀木、桃木、楠木等,都具以材质坚硬著称。
    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对白蚁取食有着重要意义,这里可能表现为引诱、驱避、或有毒作用。不同树种的生活树木,耐白蚁性能表现出明显差别,同一种的生活树和采伐后的木材耐白蚁性也会有变化,看来,木材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其演变起着重要作用。众所周知,马尾松的木材最招引白蚁,但是却没有发现台湾乳白蚁在健康生长的马尾松树内筑巢,采伐后木材中挥发性驱避物质的消失可能是重要原因。又如苦棟木材中含苦棟素,柏木中含有萜烯物质,这些物质都有一定的驱虫作用。台湾乳白蚁蛀蚀芋、番薯、马铃薯、花生等作物,但危害大多发生在收获期,这时上述作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。在某些地区,台湾乳白蚁还
严重危害甘蔗,但危害主要发生在萌芽期和成熟期(上糖期),这时蔗茎内含有丰富的糖分。看来,糖分对台湾乳白蚁有一定的引诱作用,目前用于诱集台湾乳白蚁的诱饵中,如加入蜜糖或蔗糖后,能显著提高诱集效果(戴自荣等,1980年)。
蚁巢的发展变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   台湾乳白蚁巢群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营巢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。在巢群建立初期,对营巢环境的水分要求较严,无论是获取的食物或蚁巢周围的土壤中,都含有足够的水分。配对后的脱翅成虫,需要一定的营养补充;子代个体产生后,数量少,无远距离取食的能力;巢腔中,巢叶从无到有,初期的结构很简陋,保持水湿的能力差,尚缺乏通向水源的吸水线;群体只能从食物中或通过体壁渗透作用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水分。因此,分飞后脱翅成虫常选择在接近地面的上下部位建巢,如门框基部、木柱脚、木楼梯脚、贴地的木地板、灶底、墙角以及雨水经常湿润的窗框等,这些地方土壤较湿润,木材较腐朽,含水量充足。
蚁群开始发展后的一段时间里,由于蚁群个体数量的增加,一方面居住蚁王、蚁后的巢穴不断扩展,另一方面还可能发展副巢或新建主巢,无论是发展副巢也好,或者建新主巢进行转移也好,估计向上延伸的幅度都不大。巢群发展壮大之后,台湾乳白蚁的蚁巢有向下发展的,其入土深度在20cm~40cm之间(从巢顶算起),最深的可超过1m;也有向上转移到不同高度,甚至在十几层楼上建巢的,并在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中形成了一些可寻的规律(参见台湾乳白蚁防治方法中的蚁巢分布规律),反映了台湾乳白蚁对营巢的环境要求发生了变化。从蚁群的发展来看,由于群内个体的剧增,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大,而对食物本身
和取食环境以及营巢环境的水分含量要求不是那么严格,它已经有能力修筑吸水线通向水源获取水分(不靠近水源的蚁巢,通常在主巢下有一至多条吸水线);从蚁巢的大小、结构、功能上看,已是结构复杂的大型蚁巢,有供水和通气设施,出现了温、湿度的相对稳定。发展成这样的蚁巢,需要一定的隐蔽空间,或者虽是实体,但潜在有扩建和发展巢腔的宽松环境,经白蚁的不断蛀蚀,能满足蚁巢日益扩展的需要,因白蚁不能咬蛀、打通实心的坚硬火砖、混凝土营巢。在木结构、砖木结构、土木结构的建筑物中,食物丰富,现存的隐蔽空隙有空心墙等,大的木柱、正、横梁、土墙、地坪以下的土壤中都潜伏有蚁巢建立和发展的宽松环境;钢混结构的建筑物中,建筑物本身的木材很少,有的还全是钢门、钢窗,而室内装修用了大量的木材和木材制品,现存的密闭空隙不少,如空心夹墙、预制多孔楼板、吊顶、浴盆两端及下面的空隙等,潜伏的蚁巢发展场所有,卫生间内蹲式便器周围的回填土、混凝土地坪下的土壤等。蚁巢向上转移对出巢取食相对有利,蚁巢向下发展对建集中式的大型蚁巢十分方便,但蚁巢的入土深度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制约。

深圳市程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发布:灭蚁防蚁热线:13699834260黄工

 

Copyright 2007-2021 深圳市程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 

粤ICP备18123818号 
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花园大厦C栋707
宝安分点:石岩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厦A座1003室 
电话:0755-2393 9041 传真:0755-2393 9117
联系人:黄先生 手机:13699834260

邮箱:cjby@163.com